读创/深圳商报驻穗记者 张莹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科护士徐美玲跪在担架车上为心脏骤停的71岁患者做心肺复苏。经过努力,患者恢复自主心律。陈志远供图
【资料图】
疫情管控放开以后,社会面大规模新冠感染的冲击,让医院急诊科成了首当其冲承压的科室。
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民盟广东省委会向大会提交《关于加快我省“社会急救大平台”建设的建议》提案, 建议广东加快建设“社会急救大平台”,成立广东省院前急救工作委员会。形成“人人学急救,人人会急救”的氛围。
提案主笔人,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民盟广东省委常委丁邦晗告诉记者,我国每年约100万人发生心脏骤停,救治成功率仅1%,对比发达国家约10%的救治成功率差距巨大。
他认为,作为人口大省,广东急危重症发生率高,急救需求大,应该建立由120和各医院急诊科为主导,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社会公众普遍参与院前急救的集急救技术、急救设备、急救培训、急救志愿者和信息联通为一体的“社会急救大平台”。
此外,设立广东省院前急救医疗指挥管理中心,负责规划和实施全省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大幅提升院前急救培训数量和质量。
提案还建议制定《广东省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为施救者提供法律保障,加大急救科普宣传力度,提升群众参与院前急救的比例和成效,推动全省院前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
丁邦晗描述急诊科的日常:“生死一线的时刻,危重患者首先来到急诊科,这里的工作以秒来计算。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叠加的强度高、压力大,需要急诊科医生具备广泛的知识面。然而严峻的从业环境背后,是急诊科医生待遇差,晋升通道差,他们做着性命攸关却待遇和晋升最差的工作”。
据介绍,目前,广东省院前急救事业发展存在诸多难题,包括各市120工作人员编制不足,工作环境不佳,人才“招不到、留不住”,同时,院前急救能力较弱,对院前急救网点医院支持不够。此外,院前急救的信息化严重落后,不能满足当前社会急救需求。
与此同时,社会急救科普培训和AED配置处于初级阶段,社会应急救护培训机制不能满足需要,未形成人人参与急救培训的氛围,广东省各市AED配置缺乏规划,AED急救培训处于无序状态,公众普遍面临“不会用、不敢用”等问题。
对此,提案建议,探索取消急诊科经济效益指标考核;加强院前医疗队伍建设,加强各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建设,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增编,提高从业人员待遇,加强急救网点覆盖,配置车辆与急救设备,对急诊工作人员在职称晋升、科研项目申报和成果评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强社会急救科普和AED配置,明确社会急救科普的多主体责任,加强社会急救科普的宣传与推广,加强广东省AED的配置规划。
“有几个关键措施,一是让社会普通公众有机会接受急救知识的培训,普及相关急救设备知识,二是让社会重视医院急诊科的发展,提升急诊科医生的从业环境,吸引更多人才。”丁邦晗说。
审读:乔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