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内最早发行信用卡的是中国银行。1979年,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议,开始代理境外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从此进入内地。1981年,美国运通卡(AmericanExpress)、维萨卡(Visa)和万事达卡(MasterCard)相继进入内地。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率先发行了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1986年6月,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发行长城信用卡,后中国银行总行指定长城卡为中国银行系统统一的信用卡名称,在全国各分行发行。
发行长城卡时,中国银行与“MasterCard国际组织”合作,该组织赠予中国银行两台当时最先进的IBM台式机,但被海关扣住了,最后在央行行长陈慕华特批后,才引进了这两台设备。中国银行成功发行第一张长城信用卡后,将其赠送给陈慕华。当时银行不允许贷款给个人,所以无法确定透支额度,使用长城卡得先存钱再刷卡,因此当时的长城信用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而是准贷记卡。
自长城卡之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各个商业银行开始发行自己的信用卡,为解决各家发行的信用卡无法通用的弊端,商业银行联合成立了“银联”组织。2002年1月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首期发行“银联”标识卡,带有此种标识的信用卡,可以在不同银行间联网使用。2004年后持有“银联”标识的信用卡,能在香港购物、餐饮、住宿,并提取每日不超过5000元人民币的港币现钞,回来后再还款。
信用卡成为身份象征
在信用卡的初期发展阶段,小商户仅将卡发放给熟识的客人,而大型零售商也只将卡发放给精心挑选的销售经理。在当时,持有一张信用卡足以代表自己的信誉,成为人们青睐的产品。
信用卡刚刚进入中国时,不是人人都能办卡的,需要本地户口、担保人等各种严苛条件。因此在当时,信用卡绝对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现在随着信用卡的成熟发展,信用卡办理条件逐渐放宽,拥有信用卡不再是身份的象征。但是根据持卡人信誉和资信情况的不同,信用卡有无限卡、白金卡、金卡、普通卡的区分,不同卡的信用额度不同。因此,信用卡的额度再次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同时各商业银行纷纷创新,各种彰显个性的主题卡纷纷面世,甚至有的银行针对不同行业、职业打造特定的信用卡。如注册会计师拥有专门的注会卡,律师有自己的律师卡,导游有旅游卡。办理这种信用卡需要相关的律师证、注册会计师证等才能办理,这种信用卡显然也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