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消费 创业 汽车 商业 房产 互联网 纵横 聚焦 快讯 热点 手机版
综合 >

陕西清平堡遗址考古明确长城修建时的主观定位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2-23 11:30:23


(资料图)

图为清平堡普通院落鸟瞰图。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杨英琦 张一辰)记者22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陕西清平堡遗址发现民居与商铺等遗迹,并出土大量彩绘泥塑神像等。专家表示,这些遗迹反映了当时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情况。

清平堡遗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为明代延绥镇长城三十六营堡之一,同时也是明蒙之间互市的场所之一。2020年4月,当地村民在此处取沙土修路时,发现了泥塑造像、建筑材料等遗迹。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工作。

清平堡考古是对中国长城遗址进行的首次大规模科学考古发掘。近三年来,考古专家在清平堡遗址发掘出中心楼、显应宫、民居、商铺、寺庙等遗迹,出土了大量建筑构件、生活用瓷碎片、彩绘泥塑神像等。

在中心楼南侧街道两侧,清理出小型建筑10余间,这批建筑分布密集,多为“一宇两内”的结构。住房内有砖砌火炕,院落中有碾房或磨房的遗迹,为当时驻堡军民居住的普通民居。专家表示,这些遗迹反映了在清平堡中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情况。

显应宫建筑结构保存完整,由砖砌的照壁、院墙、戏台、东西两庑、正殿、寝宫等组成,整体呈轴对称分布,并体现出浓厚的中原文化因素。其中,东西两庑出土的泥塑神像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明朝风格的形象和蒙古风格的形象,反映出当时在清平堡内,两族人民交流融合、平等共处的情况。

考古专家表示,清平堡在修建之初的自我定位具有军事和商贸二重属性,在使用过程中,营堡内及周边发生的更多是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通过清平堡遗址的考古工作,明确了长城修建时的主观定位,进一步认识到民族的融合发展与文明的交流融合始终是历史的大势。(完)

责任编辑:FG003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5723号-14
 

营业执照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