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娟查看患者情况 (兰大二院供图)
5月10日下午,在第112个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记者跟随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宁养院的医护人员,到癌症终末期患者家里例行随访。
为晚期癌症患者
(相关资料图)
解除身、心、灵的痛苦
在七里河区小西湖附近,我们来到一位胰腺癌患者的家里。该患者去年6月开始吃止痛药,用量比较大,副作用也随之而来。“便秘情况好点了没?您要多吃蔬菜还有香蕉,开塞露还得用。”主管护士李文娟耐心指导患者。随后,她和病人家属拉起了家常,了解病人的疼痛和精神状况,以便了解病情,随时调整用药。
“奶奶,最近身体还有哪些不舒服?止痛效果好吗?”在吴家园的另一个肺癌患者家里,李文娟揭开被子,查看患者有无褥疮,又拉着患者的手嘘寒问暖,像亲闺女一样。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癌痛是一道难关。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为60%至80%,而且多数是人体难以承受的疼痛。兰大二院宁养院是由方威基金会出资,于2008年成立,由兰大二院负责具体实施,专门针对晚期癌痛患者免费提供镇痛治疗、心理辅导、护理指导的机构。宁养院以上门服务为特点,为晚期癌症患者解除身、心、灵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获得身体平安,心灵平安,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
每一个患者背后
都有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
“谢谢,慢走,你们辛苦了!”这是她们每次家访时听到最多最普通的一句话,但却是发自内心的感激。李文娟说,很多家属在患者去世后,专程到医院满含热泪向工作人员深深鞠躬,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方威基金会、宁养院的感激之情。
“这是一个非常痛苦而无奈、无助的特殊群体。”李文娟说,几乎每一个患者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
骨肉瘤患者小明是宁养院所有医护人员难以忘怀的一位。这个12岁的孩子跟随打工的父母来兰上学。和所有这个年纪的孩子一样,他天真活泼,对未来充满期待和梦想。然而他却患了骨肉瘤,只能躺在床上,骨瘦如柴,任癌痛侵蚀风华正茂的生命。
孩子本是家庭快乐的源泉,但是,癌痛却早早地夺走了这个家庭的希望,使全家人生活在阴霾中。小明爸爸说:“一天里孩子有好几个小时疼痛难忍,疼急了就用头撞墙。有时候他拿毛巾捂住嘴,怕父母难过、伤心,我和他妈妈的心都要碎了……”
在场医护人员的眼泪不知什么时候已默默掉落。在回宁养院的途中,大家迫不及待地商议着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患儿疼痛,如何能再帮这个脆弱的家庭一把。虽然小明最终没能抵挡住病魔的摧残,但却在方威基金会资金的支持下,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关怀下,无痛苦地度过了仅剩的岁月。
让患者平静走完
人生最后一段路
同一天,宁养院的医护人员沿着崎岖的山路,颠簸两个多小时赶到了下一位患者家中。这是一位肝癌晚期患者,全身骨转移、脊柱转移。初次探访时,眼前的景象让医护人员十分震撼:病人骨瘦如柴、关节突出、小便靠导尿,炕上支着三根木棒,是翻身的工具。患者家中本身就不富裕,如今更是为治疗花光了所有积蓄,高三的孩子不得已辍学在家,妻子只能以泪洗面。
家访之后,宁养院接收了这位患者,为患者的病情制订了一个完善的治疗方案,给予了细心的照顾:每隔几日便上门送药,为患者妻子指导癌症治疗和护理的方式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来解除患者痛苦……
7个多月后,病人平安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里程,药费4.6万多元均由方威基金会无偿提供,家属亦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又是平常的一天,街上阳光明媚,人群川流不息。穿过弯弯曲曲堆放着杂物的狭窄走廊,宁养院医护人员如约来到城关区一个偏僻的居民区,一位乳腺癌患者就住在这里。窄小的房间阴暗凌乱,由于家中有重病号,房子又不通风,空气中飘着一股难闻的气味。初见患者,医护人员大吃一惊——从没见过如此巨大的肿瘤长在右腋下,肿瘤表面张力非常大。由于患者是聋哑人,根本无法表达癌痛程度,医护人员只能从她那撕心裂肺的嚎叫和其母的代述中判断痛情。
医护人员迅速准确地作了详尽的评估,很快给患者制定了一个完善的镇痛方案,并耐心指导她母亲进行常规护理。第二天,宁养院医护人员打电话随访,听到患者母亲欣喜地说:“闺女安静多了,也不疼了,也能睡了。”随后的日子里,医护人员不停地关注着患者的动态,悉心解决癌痛伴随的并发症。
终于有一天,患者母亲打电话过来,说她走了,平静地走了。
15年服务癌痛患者3068名
家访10000余人次
还有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因肺癌骨转移,已卧床一年多。她的右腿明显肿胀疼痛,痛得摸都不能摸,整天就是一个姿势——平卧,也不能翻身,躺了一年多,太痛苦了。经过积极的药物治疗,这位患者可以坐起来了。李文娟回忆道:“记得天还热的时候,我们一行5人去看望她。她高兴地拉着我们的手拉家常。”合影时,她却婉言谢绝了。她说:“等我下次精神好了,再和你们好好照个相。” “不久后,她就离这个世界而去,这件事留给了我们永远的遗憾!”李文娟说。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至今,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宁养院服务癌痛患者3068名,家访10000余人次,花费最多为17万元;为6万余人提供咨询,发放宣传资料8万余份,收到表扬信3000余份;服务患者时间最长为7年,年龄最大的患者为96岁,最小的7个月。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田小东
编辑:刘怡麟
举报/反馈下一篇: 最后一页
所有文章、评论、信息、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2013-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6840号-34
联系邮箱:920 891 263@qq.com glxcb.cn All Rights Reserved